── 活化既有之歷史建築與閒置空間
一、目的
傳承文化
臺灣哲學是一思想反抗運動,更是自我文化的百年探索。它啟蒙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浪潮,卻在反殖民中成長茁壯。戰後中國知識份帶來自由主義與邏輯實證論的洗禮,同樣成為民主化與批判黨國的動力。一世紀以來,臺灣哲學家留下豐富的理論手稿與實踐刻痕,除具歷史價值之外,亦是解決當代社會困境的重要參考。故設置臺灣哲學館(以下稱臺哲館)之意義不僅是保存無形文化遺產,更要開創臺灣哲學的時代精神。
鞏固民主
民主國家的有效運作必需仰賴其成員獨立思考、理性批判等能力。舉凡笛卡兒演繹法、培根歸納法、黑格爾辯證法、羅素的邏輯分析皆是重要工具。未來臺哲館將提供公民思辨與數位識讀的資源與場域,如同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四處巡講以培力草根一樣。臺哲館將跟民間團體(如哲學新媒體、沃草烙哲學、哲學星期五、Phedo等)合作,藉由公共議題的多元對話來提升公民素養,以鞏固民主運作之必要條件。
亞洲的價值論述中心
十七世紀起,臺灣即是東西洋貨物與思想的交換樞紐。海洋臺灣的貿易性格在接受新奇觀念與包容差異上較東亞各國有彈性。歷史亦顯示,臺灣的哲學論述常有獨步全球的創見:不論是林秋梧「馬克思佛學」、林茂生「陽明學」、廖文奎「政治哲學」,或是戰後洪耀勳結合「存在主義與禪」、黃彰輝「實況神學」、楊惠南「同志佛學」皆然。未來可發展自身優勢(如數位民主、原住民族的南島環境倫理學),成為亞洲重要的論述中心。
歷史教育
戰後林茂生、高執德等人遇害,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罹難或某哲學學派的中止,更是一整個世代的文化斷裂與語言禁錮。其中「語言不正義」是過去較少被處理但又與思想密切相關者,未來臺哲館將從住民精神史角度研究「失語世代」的語言文化衝擊,以與「國家人權館」所側重之政治、人權互補,完整呈現時代樣貌。此外,殷海光事件、臺大哲學系事件、鄭南榕事件、女性哲學家系列等也將是臺哲館重要的教育與策展主題。
二、功能
功能與業務
|
執行單位
| |
觀光展覽
|
整合周邊景點與在地特色來規劃常設與主題展覽,以帶動地 方觀光與深度旅遊。
|
展示教育組
|
教育訓練
|
兒童哲學、學生校外學習、師培課程
| |
公共哲普
|
政治與社會哲學系列座談、公民思辨平臺
|
公共服務組
|
文獻典藏
|
原文中譯、手稿著作、口述歷史、叢書版纂
|
研究典藏組
|
哲學研究
|
實踐導向的哲學思潮與當代議題研究
(與純學術研究互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