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1.     為何需台灣哲學館?

本館設置之目的,在保存傳承台灣百年來的無形思想遺產,並深化台灣文化主體性與價值論述。此外,更希望藉由推廣哲學思辨批判與獨立思考來討論公共事務,養成相互理解、提出理由與審議的公民素養。促使當代民主國家所共同面臨的社會對立,能轉化成有意義的價值論辯,作為鞏固民主之基石,進而促進寬容多元的開放社會(Open Society)

 

 


2.     能否以申請政府補助計畫方式辦理?

過去30台灣哲學的復振多向政府申請補助方式辦理。如1993年中研院文哲所編列100萬預算編纂早期台灣哲學家李春生全集。2006年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預算下,台灣大學成立「台灣哲學研究室」。2014年科技部人文中心補助相關研討會。2017年中研院啟動三年期「日治時期台灣哲學」跨國研究計畫。2018起年科技部「高中人社營」、「高中人社基礎人才培育」也納入台灣哲學課程。然而,這些補助計畫雖在短期取得豐碩成果,但研究室與團隊隨計劃結束皆停止運作,不只人才培育中斷,亦缺乏整體宏觀規劃一但常設化,則可以改善上述問題,且跟現有政府補助方式相輔相成。

 

 


3.     台灣哲學館將設於何處?組織定位為何?

過去雖然曾多次考察台中州廳,也參與過台中「好民行動協會」的台中州廳再利用的審議民主,但目前仍多方聽取地方民意,對館址保持開放態度。在組織方面,過去國立台灣文學館之雖為「文化部四級機關」,惟考量近來政府組織精簡與當前博物館「行政法人化」之趨勢,未來台哲館之設置將在常設化前提下保留各種彈性。

 

 

4.     台哲館是否會成為蚊子館?

不會。所謂蚊子館是指耗費巨資興建之硬體場館,因軟體規劃不足而使用效率低,所導致的營運虧損或閒置。相反地,灣哲學館無需另行興建場館,而是以現有閒置或尚未充分利用之歷史建築結合當前高人氣哲學普及活動(例如哲學星期五、Phedo、沃草公民學院等)搭配書籍和商品販售,不會有場館閒置或過度虧損的情況。更重要的是,現有歷史建築即便不設台灣哲學館,也需進行古蹟維護與再利用。而本案中民間團體所提的各項軟體規劃,除有文化保存與發展之貢獻,其由下而上的倡議亦反映了草根民意。

 

 

 

5.     此時推動台哲館成立是否時機成熟?

是。30年來在中研院與台灣大學的推動下,台灣哲學研究已在國內外出版豐碩成果,而近年活躍的哲學普及團體社群媒體裡的哲學討論更逐漸改變台灣的公民文化,提升人們對公共議題的關注、倡議與政治參與。台灣已是全球學術自由(AFi 2020)與新聞自由度最高的國家之一(Free House 2019)。這種不受思想箝制與出版審查的包容性使台灣哲學在亞洲具有領先地位與全球競爭潛力。明年將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周年,此時推動台哲館更有其思想傳承之文化使命與歷史意義。

 

 


6.     目前推動進度為何?

2017年中研院啟動台灣哲學主題計畫後,陸續從家屬與古董舊書店收到手稿與老照片,始萌發推動設置專責典藏與台哲復振之組織。

2019年開始推動並於當年9月推出第一版「台灣哲學倡議書」。

20202 原定拜訪文化部長鄭麗君行程因疫情延後。

20204月台灣哲學復振之推手趙天儀老師過世。5 與文化部承辦人員連繫並寄送相關陳情資料。6林正弘老師擔任台哲館倡議發起人並發表公開信。台灣哲學會女學會殷海光基金會鄭南榕基金會Phedo陸續加入擔任發起團體。獲首批學者響應。

20207月林正弘老師率團拜會李永得部長、人文及出版司司長、文化資源司副司長、綜合規劃司科長。8參加台中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參與「台中州廳再發展利用」的審議民主座談與地方NGO交換意見探討各種可能性。

202010拜會立法院范雲委員。請范委員在審文化部預算時提主決議,由「文化部於6個月內與學界與民間團體研議推廣台灣哲學之具體作為,包括成立台灣哲學館之可行性評估,並向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

202011月獲賴品妤委員、陳秀寶委員連署而成案,後在教育委員會順利通過。文化部將於2021年提出書面評估報告。

20211月為紀念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周年並推動台哲館之設置,與國史館、哲學星期五、台南長榮大學、台中中央書局等舉辦「2021年全島文化講演會」。在全台各地舉辦二十場演講,以喚起民眾重視。

2021年7月文化部委託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林靜君理事長團隊,推動「台灣哲學推廣政策建議」研究。同時舉辦專家學者諮詢會議,邀請周婉窈教授、張隆志館長、張瑜倩教授、林芳如執行長、陳思廷會長等24位專家學者與民眾對話。

2021年12月台灣哲學學會25週年年會,以「台灣哲學與在台灣的哲學研究」為大會主題。

2022年6月臺灣哲學館倡議領銜發起人、台大哲學系林正弘教授辭世。

2022年9月文化部委託中山大學洪世謙教授團隊,推動「台灣哲學史料資源調查研究」並舉辦專家學者諮詢會議第(一)場。首場由葉浩教授主持,邀請鄧育仁所長、陳瑞麟教授、嚴瑋泓教授、吳澤玫教授、吳豐維教授等專家學者參與,集思廣益。

2022年9月文化部委託中山大學舉辦專家學者諮詢會議第(二)場。楊翠教授主持,邀請陳翠蓮教授、吳叡人教授、薛化元教授、李筱峰教授等專家學者與會討論。

2023年5月文化部委託中山大學,舉辦專家學者諮詢會議第(三)、(四)、(五)場,邀請謝榮峰教授、杜嘉玲所長、黃冠閔教授、林遠澤教授、龔卓軍教授、鄭力軒教授等共計18位專家學者參加,並提供書面意見。作為文化部總結報告書之依據。

2024年1月中山大學團隊之結案報告全文已上網公開,供民眾下載。





7.     設立台哲館的優點為何?

設置台哲館的優點主要在「永續性」與「整合性」兩方面:

()常設化能確保研究、推廣與典藏的永續性:

n   永續推動:哲學研究、典藏和推廣教育需要宏觀規劃和持續落實才能展現成效,有賴專責機構、專職人員將之當成長期工作目標,逐步且持續地實施。

n   人才招募與培育:以研究而言,需考量研究人員之學術生涯考量。常設機構所提供的專職方能吸引優秀人才從事長期、深入的研究與譯述。

n   資源投注:目前哲學教育推廣多由NGOs推動,但 NGOs因缺乏穩定經費而需不斷承攬政府委託案,從事與當初設立宗旨無關的事務而陷入惡性循環,消耗民間熱情與心力。此外,灣哲學的學術研究與譯述工作亦仰賴持續穩定的資源投入。常設的專責機構方能為哲學教育與研究譯述提供長期穩定的資源。

n   成果保存:過去以申請政府補助計畫方式進行的研究成果往往未能獲得適當保存和累積延續。常設的專責機構方能適當保存相關研究成果,提升資源運用與成果延續之長期效益

 

()常設化能達到研究資源的整合性:

n   計畫方案之整合:可提出系統性的長遠文化規劃與有效落實之方案。過去公部門曾提出不同文化願景(2017年監察院報告孫大川建議將台灣打造成南島文化之重鎮、教育部之大型哲學計畫則要建立華人世界的民主雅典)。但要如何有效落實,則有賴一統籌專責單位之整合,厚實文化國力。

n   推廣活動之整合:需有專責機構和專職人員來規劃、執行各種推廣教育和公共思辨講座活動,整合目前已投入相關事務的民間團體所籌辦的活動

n   資源整合與公平分配:過去政府補助計畫有重複投資或資源過度集中特定項目的問題。此外,大學目前強調國際出版之升等與獎勵制度,較缺乏研究、推廣台灣哲學之誘因,因而使女性主義哲學、原住民族知識論與環境倫理學等重要議題長期受到忽略。無論哲學研究、典藏還是推廣教育,都需要專責機構和專職人員來瞭解目前已投入相關事務之學術單位和民間團體所需資源,妥善規劃資源分配,並提供灣哲學相關研究推廣之誘因。

n   成果整合:過去以申請政府補助計畫方式進行的研究成果豐碩,民間團體辦理的各種哲學教育活動也相當精采,但由於缺乏整合,以致未能擴大影響。專責機構方能整合相關成果,透過實體展覽或網路平台讓更多人得以接觸並深入瞭解。

 


 

8.     台灣哲學館特色為何?

其特色在於體現「反壓迫」的時代精神。1920年代起有林茂生反對殖民教育的實用主義理論、洪耀勳的文化主體性論述。戰後有殷海光的自由主義傳統,解嚴後則有原住民哲學、女性主義哲學。近來更有數位極權威脅下的政治哲學等。此外,過去台灣不只是茶葉樟腦的出口重鎮,亦輸出哲學理論:1933年廖文奎的「共同體理論」與西方一流哲學家共同被選錄於英國出版,而林秋梧提出的「左翼佛學」更早於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未來台哲館亦可擔任台灣哲學輸出之媒介,向世界展現台灣思想與文化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