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規劃

一、周邊效應與國際合作

       本館營收上,主要透過特展、常設展與其他活動等票務收入,並搭配相關出版與紀念商品之銷售,同時參考臺南臺文館咖啡坊、臺東史前館餐廳等委託經營管理等招標案等模式。未來經營也將傾聽在地里長與草根團體之建議並討論合作可能,發展特色並擴大影響。前五年每年入館人數,以臺文館同期平均之15.7萬人次為目標。

文物典藏上,將建置哲學文獻之原文手稿資料與數位典藏資料庫。同時將這些日、英、法、臺羅等原文文獻,加以翻譯、導讀與編輯,以降低讀者讀之門檻。此外,目前中文詞條最多並效法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而建置的「華文哲學百科全書」科技部計畫結束後,可以考慮由本館繼續資助。

教育展示上,將參考2019年義大利哲學館增加動手參與,以4E認知(Embodied, Embedded, Extended, Enactive Cognition)觀點促進參觀者與展場環境之互動,並透過國際合作參加展示之豐富性。此外,除與國內大專與高中之專題導覽外,對於邏輯與科學哲學等營隊或師培課程或兒童哲學相關展示與活動,亦將不定期舉辦。

公共對話與哲學思辨上,除本館常態公共講座外,也將不定期與國哲學社團合作。這些團體包括但不限於:臺灣哲學學會、殷海光基金會、臺灣法理學學會、臺中哲學星期五、哲學新媒體、簡單哲學實驗室、臺灣哲學諮商學會、沃草公民學院、臺灣教育哲學學會、臺中後驛冊店等。

哲學研究上,將著重於當代政治與社會哲學相關領域,而非限於形上學或純邏輯的探討。同時強調公共哲學、女性哲學、原住民哲學、兒童哲學等主流學界較少關注議題。並透過國際合作,針對重要公共議題(如死刑、安樂死、無條件基本收入)與前瞻性議題(如AI與民主)提出系統性論述或分析。以突顯本館之社會責任與在地貢獻。重現百年前臺灣哲學「源自於民間尋找反支配需求」之時代精神。

圖:1902年日本人興建的臺中首家戲院「臺中座」亦在臺中州廳附近。在戰後改名為「臺中戲院」,二二八事件時謝雪紅曾在此主持市民大會,會後民眾由此出發佔領官署(1948/7/3攝)。照片感謝陳日卿、陳娟涓提供。




二、未來願景

本館設置之目的,除保存推廣臺灣百年來的無形思想遺之外,更希望透過哲學思辨以解決當代困境。藉由哲學批判與獨立思考來討論公共事務,養成追求理由與理解的公民素養。促使民主國家所共同面臨的社會對立與兩極民粹,能轉化成有意義的價競爭,以鞏固民主之必要條件,進而促進寬容多元的開放社會(Open Society)。